Sunday, March 1, 2009

玩弄文字的管制特色:港府推翻实施10年母语教学

亚洲周刊林沛理/香港教育局经过逾年谘询和收集意见,就中学教学语言政策提出新方案,建议撤销按母语教学划分英文中学与中 文中学,将教学语言由校外分流改为校内分流。先不管这个方案的好坏,以及它的政策涵意(policy implications);单是它的命名(naming)已经叫人气结,亦完全暴露了在曾荫权领导下,香港特区政府喜欢玩弄文字以建构虚假现实的管治特 色。(chinesenewsnet.com)

教育局把拟议中的方案,称为「微调中学教学语言」。「微调」一词来自英文的「fine-tuning」,原指乐器的音色,往往需要经过细緻、精确的调较, 才会变得饱满透亮。方案推翻实施已十年的母语教学政策,改为以学校为本,让中学按自身的条件及学生素质自决教学语言。这根本就是一种政策的「方向性转 变」(turn around)。(chinesenewsnet.com)

特区政府以今天的我打倒昨天的我,这不是问题所在。政府的政策没有可能绝对正确,一个知其不可为而弃之的政府是市民之福。经济学家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被批评对货币政策的立场摇摆不定时,他的回答是:「当事实变得不一样的时候,我的想法也就不一样」(When the facts change, I change my mind)。但我们需要的是一批懂得灵活变通、因势利导的决策者,而不是抱残守缺、思想僵化和只会为某种理论、思想或意识形态服务的奴隶 (ideologue)。(chinesenewsnet.com)

真正的问题,在于政府的高官对他们设计、执行和有责任向公众「兜售」的政策缺乏承担(commitment),对自己提出的意见没有信念 (conviction),以及对事实和利益相关的所谓「持分者」(stake holders)的智慧欠了一份基本的尊重。所以他们才可以面不红、耳不赤,将一项雷厉风行实施十年、影响全港学生、家长和老师的重大政策一笔勾销,然后 轻描淡写地称之为「微调」。(chinesenewsnet.com)

在这个意义上,「微调」就像「性工作者」一样,是个不折不扣的遁词和委婉词(euphemism)。本来委婉语是人类使用语言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既是 一种修辞方法,也是一种社交技巧,帮助我们用较为礼貌和含蓄的方法,去提及甚至谈论某些令人不快或尴尬的事情。可是委婉语的政治性使用,却通常是一种愚弄 群众、隐瞒真相的操纵行为(manipulative behavior)。(chinesenewsnet.com)

关于这一点,英国作家奥威尔(George Orwell)在《政治与英文》(Politics and the English language)一书中早已说得非常清楚明白。他指出,委婉词的最大特色是它的模糊、苍白和没有颜色(colorless)。它一方面要扼杀我们的想像 力,另一方面又企图抹去我们的记忆。它彷如文字上的义肢(verbal false limb),装在原本健全却遭摧残的日用词彙之上。(chinesenewsnet.com)

其实,委婉词本身就是一个委婉词(a euphemism in itself),它往往不过是谎话的掩饰而已。在奥威尔脍炙人口的政治寓言小说《一九八四》里,统治者透过消灭旧的语言和创造新的语言来控制人民的思想。 这不是杞人忧天或者神经过敏;统治者、执政者和侵略者最擅长的,就是用语言来隐藏、粉饰和合理化它们在运用权力时的凶残、错失或荒谬。(chinesenewsnet.com)

上世纪三十年代,苏联的大独裁者斯大林假革命之名实行种族清洗,将大批苏共干部和老百姓囚禁于西伯利亚劳改营加以残酷折磨。他在西方的支持者为他辩护,说 「不把蛋打碎,哪得煎蛋饼」(You can't make an omelet without breaking eggs),意思是革命是大事业,畏首畏尾则大事难图。(chinesenewsnet.com)

这种「革命性的委婉语」(revolutionary euphemism)到今日仍然大有市场。美国侵略和佔领伊拉克,布殊政府和美国传媒异口同声地称之为「解放」(liberation)。以色列以高压手 段管治巴勒斯坦人,美国政府袖手旁观,国务卿赖斯说国际社会无需慌张,它看到的不过是「中东新秩序诞生的阵痛」(birth pangs of a new Middle East)。这种措词和修辞学的目的,是要压制我们的想像,使我们无法从有关的名称与描述中联想到真正发生的事情与事实的真相。